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22日

拥军路上的壮美人生

——记“中国好人”孙茂顺

■ 融媒体记者 徐 强

 

漫漫人生路,他行程30万公里,自费走进200多个团以上单位,将自己独特的酱菜制作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三军将士;他把自己繁华路段上的两层小楼当作官兵驿站,南来北往的军人到了这里就像到了家,管吃管住、分文不取;慰问退伍老兵、成立拥军协会分会、开展爱国教育讲座……日渐年迈衰弱的身体里,他那颗火热的拥军之心一直在熊熊燃烧。

半个世纪拥军岁月,他先后获得“中国好人”、江苏省首届“关心国防十佳公民”“淮安市创建功臣一等功”等30多项殊荣。他是孙茂顺,今年82岁高龄,县拥军协会会长。1998年10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在接见他时,亲切地称他是“新时期的拥军模范”。

 

传艺授业践初心

 

“我也要去当兵,去感受军人的荣光!”1958年,不到17岁的孙茂顺和父亲第一次走进驻地某高炮团帮助官兵编制竹篮,看着那一队队整齐的队列,摸着那一身身威武的军装,听着那一声声高昂的口号,一个强烈而执拗的念头在孙茂顺心中扎了根。

没有人会想到,孙茂顺年轻时在豆制品厂学得的一手腌制酱菜的绝活,为他开辟了一条拥军大道。在一个炎炎夏日,孙茂顺听说驻涟水某部要将上万斤因高温而变质的酱菜全部倒掉,凭着讲述人的只言片语,他立即做出判断:菜没有问题,是卤汁的问题。于是星夜前往。“不行,不能这样浪费。”在大家质疑的眼光中,他带领战士们冲洗酱菜、配制新卤重新腌制,大家带着疑惑的眼光审视着这位不速之客。一周后,酱菜上了战士们的餐桌,成为大家的最爱。

命运的按钮就这样悄然打开,孙茂顺从此踏上了技术拥军的大道。在海南,他带领子弟兵砸穿水泥地,将酱菜缸挪到地下30厘米的地方,以防温度过高腌菜变质;在内蒙古,他带领战士研究新技术,将当地的土豆也加入酱菜家族,使之成为新成员;在新疆,他带领生产建设兵团琢磨北方特殊的天气,抢菜抢天斩获酱菜无数……

1997年4月,全军“菜篮子工程”会议在上海警备区召开。来自解放军原总后勤部的主要首长,以及各大军区的数百名将校军官聚集一堂,共商全军菜篮子大计,孙茂顺作为唯一的地方代表,也应邀参加此次大会。他的独门酱菜腌制技术一经展示,便惊艳了在场所有人。

此后,他辗转祖国各大部队,把自己的酱菜腌制技术推广到各个营区,解决了战士们的早晚小菜问题。

 

聚力筑起拥军梦

 

走进位于县城中心繁华路段的县拥军协会,感受着一股巨大的正能量在内心沸腾——这是涟水拥军人的家,这里清晰地记录着孙茂顺和他的“战友们”走过的拥军之路。

2002年3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孙茂顺牵头创立了全省首家拥军协会——涟水县拥军协会。为开辟这一固定的拥军场所,孙茂顺在县城繁华地带自费盖起480平方米门面房,其中240平方米专门用来作为拥军之用,一部分当作拥军招待所,内设20个床位,专门用来招待南来北往的军人,给他们提供免费吃住服务。从此,探亲休假、技术学习、征兵带兵、旅行结婚……这个不算豪华却充满人情味的“士兵之家”,每天上演着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涟水这片美丽的红色热土上,在孙茂顺的带动下,在县双拥办桥梁纽带作用下,出现了政府、企业、个体户、志愿者、行业协会、法律、文艺等各行各业拥军的崭新局面,涌现了一大批社会化拥军先进典型,社会化拥军也成了我县双拥工作的新亮点。如今,县拥军协会的影响力和规模正进一步扩大,连云港、泰州、扬州、常州、盐城,山东威海、陕西延安等地,先后来涟水学习、取经并都在当地成立了拥军协会,推动了双拥军模范城在多地“开花结果”。

此外,孙茂顺还多次带领协会成员,走进全县各中小学校,为学生们普及国防知识,向他们赠送涟水拥军故事书籍。“我就是愿意为拥军事业多做一点事,这是我一生的梦想,也是我作为一名老百姓最光荣的使命。”面对记者,两鬓早已斑白的老人侃侃而谈。

 

美丽蓝图情更浓

 

一撇一捺是脊梁,一撇一捺见精神。孙茂顺扳着指头告诉记者:“全县所有的镇街,还有两个镇街我就全部走了一遍……今年的计划是把全县的困难军属都过一遍……”

每到空闲,孙茂顺都会在小小的房间里设计着未来美好的蓝图。多年前,孙茂顺酱菜厂一块2400平方米的用地因政府新规划被拆除。他没有领取土地补偿金,而是请求县政府按原面积报批技术拥军基地和拥军招待所建设用地。他表示,待拿到土地后,打算自筹资金,不花政府一分钱,建设集技术拥军、军队干部休息所、军地联谊会所、军人优抚服务平台、退伍军人创业中介、双拥活动接待站、拥军优属活动展厅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拥军服务中心。

美好的蓝图就规划在他的平凡而壮美的人生中。“到那时候,一幢12层的大楼像模像样,军人军属需要的事务,这里都能满足。”孙茂顺说起这些时欣慰地笑了。

拥军路上,一只眼睛视力不到0.1,心脏病、高血压,甚至险些夺走生命的新冠病毒都未曾让老人停留片刻,那份用尽一生对拥军事业的执着追求,是老人对生命最好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