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01日

淮涟地区编织业的前世今生(中)

■ 钱承贵 武祝高

 

 

二、蒲编

 

蒲草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长度在两米以上。根部可供食用,是一道有名的淮扬菜。蒲编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它细腻而轻巧,朴实而不失典雅。蒲编是从何时开始的?中国传统经典读物《三字经》中就有“披蒲编,削竹简”两句话,意思是说西汉时,路温苏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的故事。从这里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蒲编至少是从西汉时就开始,历史在千年以上。

蒲编产品主要有蒲扇、蒲包、蒲合、蒲鞋、蒲帘等。蒲编操作前,首先将从水中收割上来的蒲草放阳光下晒干,然后下半部取下约50厘米,留着搓绳使用,上半部分用石滚反复碾压,以便于操作。比如蒲扇制作,首先是将蒲每两根搭成一道,连搭15厘米,再分别取6厘米宽、25厘米长的两个翅膀收编成半圆形连接扎起来,取约20厘米长做柄子,便于手拿取凉。

再以豆腐包为例,制作是从中心开始编织,一圈一圈向外放大,一般包底编到70厘米见方,然后扶起编帮约20厘米高度,最后收口,一个豆腐包便告成功。

30年前蒲编在城乡是常见的编织物,1950年我县土产公司和各乡镇供销社收购1.1万只,1983年收购5.1万只,以后逐年减少,现已基本绝迹。但是如果我们到寺庙去烧香拜佛,跪拜用的草甸俗称蒲合,仍然是正宗的蒲编之品。

 

三、苇编

 

芦苇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水中及旱地均可生长。芦苇的长度最长的在四米以上。秸秆有一定的韧性,适合编成多种生产生活用品。苇编的出现时间尚不可确定。我们淮涟地区常见的芦编物,主要是有芦席、折子、堆箩、建房时铺在桁条上的柴望,以及编成笆作屋内隔断,室外简易围栏等。芦席是床上用品,原料必须是旱地生长的芦苇,收割上场晾干,然后用石滚碾平变成柴批,按床的大小做成席子。折子的制作方法和席子大同小异,其作用主要是囤粮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芦席、折子的加工和收购。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涟水县芦席折子等苇编织品集市交易量达到1万件,供销社收购折子、芦席等苇编物制品达17.78万件,是历史最高峰,以后逐年下降。1987年全县供销社收购量为9.28万件,1990年这两种苇编品上市量不足3000件。1995年后,供销社停止收购。市场只有零星上市,现已基本消失。究其原因,首先是市场需求量不断减少,比如芦席,过去每个家庭大大小小至少需要三四件,现在由于手头宽裕普遍用竹席和草席,苇席自然走向消亡。二是最近十多年夏秋两季收获时,粮食收购商多数在田头,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农民无须在家中囤积,几千年的折子也就自然失去它的应用和存在价值。

 

四、竹编

 

竹子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能编易织坚固,耐用。竹子枝叶翠绿,经霜雪而不凋。古人云,“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竹”,人们在院庭里栽上几棵竹子,就显得清新高雅。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利用竹子编织成器物,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出现了编织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编图案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术,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西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发现有编织纹,据分析,这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的编织纹翻铸的。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制成小孩的玩具,到唐宋时代更为流行。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逐步扩大,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走街串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等都是相当讲究的竹编工艺品;抗日战争胜利后,竹编工艺逐步复苏;1990年以后,竹编进入鼎盛时期;2000年以后,竹编工艺出现了滑坡现象。

竹编在我们淮涟地区,产品产量历来不多,需求量大的主要有淘米篮、菜篮、竹笆、扁担、凉席、斗笠、竹垫、竹筛、竹椅、竹凳、笼屉等生产生活用品。随着社会发展,部分产品已非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退出市场,比如淘米篮,竹筛,竹笆等。另外近20年来,由于土地开发和房屋拆迁,各地竹园基本被清除,少数竹编艺人因无米之炊改做他业。近年来各种塑料制品和不锈钢产品大量上市,也对竹编市场造成重大冲击。面对市场激烈竞争,广大竹编艺人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挑战,将竹编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装饰性有机结合,提高产品质量,比如竹编挂件、竹编花篮、竹编礼品盒等。其次,对竹子进行深度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把竹子加工成竹纤维,生产出新型的竹席等床上用品,以及竹纤维服装、竹纤维装饰板等多种产品,在我们涟水市场上均有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