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29日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乡村振兴锦绣华章

县委副书记、唐集镇党委书记 李义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相比较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内涵更深、维度更宽、层次更高,意味着“三农”事业发展不仅要发展进程的加速,更要发展方式的转型。作为江苏省重点帮促县之一,涟水近年来“三农”工作卓有成效,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成集镇条河村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脱贫攻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高标准农田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但对照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涟水“三农”工作仍然存在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新型经营主体不强、富民强村内生动力不足等短板。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按照“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精准指引,咬定目标、矢志奋斗,努力实现农业从数量到质量、从规模到效益、从生产力到竞争力的全面跨越,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锦绣华章。

一、扛牢农业大县担当,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涟水是农业大县,现有耕地面积15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12万亩,年产粮食近100万吨、出栏生猪60万头,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猪生产基地和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蔬菜保供基地。对于涟水来说抓好稳粮保供既是政治责任,也是使命担当。我们将严守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再配套,高质量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区,促进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统筹抓好粮食、畜禽、果蔬、水产等生产和流通,确保市场价格稳定、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让群众把“米袋子”拎得更稳、“菜篮子”挎得更牢。

二、聚焦特色发展方向,提升农业产业质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些年,涟水逐步培育出优良食味稻米、规模畜禽主导产业和芦笋、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今年种植优质稻米52万亩,其中南粳9308优质品种6万亩;芦笋种植总规模达2万亩,年产芦笋5万吨,总产值超10亿元,成为江苏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规模达100万平方米,年产双孢菇、羊肚菌、鹿茸菇等食用菌5万余吨。我们感到,特色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必须继续把特色化发展作为鲜明基调。我们将进一步做大做强“两主两优”产业,重点聚焦优质稻米、芦笋两大产业,着力优种植、扩规模、延链条、树品牌,加大农副食品加工项目招引力度,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上深耕细作,提升涟水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用好改革创新引擎,激活资源资产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无论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还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或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都离不开改革创新这个关键一招。今年以来,涟水在先导镇村探索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通过“七空间一资源”全面清、有序收、高效用,取得了“集体得效益、群众得实惠、城乡得发展”的综合效应,15个先导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04%。我们深刻体会到,农村资源资产的高效利用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我们将在全县面上启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加大零散资源整合和闲置资产盘活力度,全面提升农村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打造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空间生态持续改善、空间资源高效利用、空间管理文明有序的美好乡村新形态。

四、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塑造美丽宜居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涟水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创成全国文明村镇2个、国家级卫生镇6个、省级卫生镇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个、省级绿美村庄151个,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建设行动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将接续抓好新一轮农房改善行动,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扎实推进“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进一步优化道路、河道、管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新型业态富美、居住形态精美、文化质态淳美、社会序态和美的美丽乡村。

五、锚定共同富裕目标,拓展富民强村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之后,涟水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富民强村上深度发力,实施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双过百”攻坚行动,大力引导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领办项目、盘活“三资”、村企结对等方式壮大经济实力,全县354个涉农村居平均收入达33.5万元。我们清醒认识到,促进共同富裕,重点是让农民富起来,关键是让村集体强起来。我们将大力实施“田书记”工程,结合优质稻米、芦笋等产业发展,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大户+基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集体领办股份合作社、对接社会化服务、发展“家门口”项目,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投身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让农民和村集体“两个口袋”同步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