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23日
“高材生”在“解困过坎”中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记五港镇蔡工村党总支书记王玮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毅然决然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从“乡里懵”到“农村通”,用初心让自己脚下的步伐更加沉稳,把农村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成长为老百姓口中独当一面的“小王书记”,五港镇蔡工村党总支书记王玮在帮群众“解困过坎”中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2020年5月,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王玮积极响应组织号召,通过五港镇“乡村振兴专干”招聘考试,成为蔡工村一名普通村干部,在随后的村两委换届中更是以全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
温暖一村人心
“你是名校研究生啊,有很多好工作可以选择,怎么最后回老家当村干部了?”“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服务’二字在我的心中重如泰山。读大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这是王玮对身边不解和质疑的回应。
可现实总是冷不丁地在人头上泼凉水。“镀金书记”“来做客的”“不可能长待的”……群众的质疑声不时传到王玮的耳中。“群众都是很纯粹、质朴的,只有真正关心群众安危冷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王玮并不因此气馁,反而觉得过群众“认可关”“信任关”的紧迫。“就从走访开始,从群众关心的点点滴滴开始。”他随即行动。
此后,走访田间地头、入户倾听民意、了解群众的需求成了王玮每天的“必修课”。询问群众种了几亩地、庄稼收成好不好、住房是否有保障、家里有没有人生病、几口人在家等等更是她每天走访入户必问的问题。
“大娘,听说您庄稼今天收成不太好,我请了专家来给你瞧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她桩桩件件记在心里。她的民情日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走访群众的具体情况以及群众反映的问题,为了不遗漏群众反映的问题,她还专门建立了“问题台账”,梳理出20多件村民最关切的问题,并邀请老书记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分析、逐个解决。慢慢地,王玮的走访越走越火热,和群众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在走访中,王玮发现村里很多家都有“赡养缺位”的情况,在其中更是有一位吴奶奶,老伴常年生病卧床,老两口就靠几亩地维持生计,儿子常年在外。对此,王玮便主动跟老人子女联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次的谈心谈话、将心比心取得了良好效果,“甩手掌柜们”纷纷回归家庭,村里也加大了对留守老人孩子的关爱力度,定期的上门查看生活情况,送去慰问品,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扮靓一片村庄
“没想到她一个女娃子能做这么多事情,村里的破损路渠修好了,路灯装起来了,废鱼塘也不臭了,村支部都比以前好看了。”从被质疑“镀金”到收获真心“点赞”,王玮不仅在“看不见的软问题”上下功夫,对“看得见的老大难”也用足了心思。
刚上任没几天,她便接到一通陌生的来电,“要是真有本事,就把村里那几个烂塘破路给收拾好、把路灯装起来!”村里7个废弃鱼塘大小不一、无人打理俨然变成了垃圾堆,常发出阵阵异味;几条小路也年久失修坑坑洼洼,偌大的村庄只有稀稀落落的几盏路灯分布,一到晚上路上黑漆漆的,出门散步都不方便,但上一届村“两委”班子苦于村集体资金不足便没有施工。为解决这个问题,王玮往镇党委接连跑了一个多星期,在这样的“软磨硬泡”下,经过多方谋划,终于争取到相关资金。挖机进场施工时,周边的群众高兴地放起了鞭炮……
现在的蔡工村环境整洁,主干道亮起了路灯,各村组可通过主要宽阔平整的道路网前往镇集,党群服务中心人气十足,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直线上升。
鼓起集体钱包
随着农村工作重点由脱贫攻坚全面转向乡村振兴,王玮认识到:集体想发展、群众要致富,还得靠产业,必须走新路。
然而蔡工村是农业型村庄,不适合发展“资源型企业”。作为全县村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领跑者”培育对象,她积极向淮安市乡村振兴学院帮带导师请教,邀请导师们实地调研。导师给出建议:可以发挥蔡工紧邻盐河的优势,利用河坡土壤透气透水的特点,实施“一村万树”项目,这样不仅能增强河坡防止水土流失,还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改善,“一举三得”。
但在推进树木栽种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部分群众将“公共空间”视为“私人领地”,不愿意配合工作。对此,王玮积极走访,多次召开党群座谈会,摸清情况,厘清症结,带领30多名党员群众义务种树栽苗,以真情换取民意。目前,林地一片葱绿,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
在乡村振兴时代命题中,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是王玮最喜欢的一句话,“看着蔡工村的环境越来越好,乡里乡亲的笑容越来越多,我的心里也有一种巨大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