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28日

论“苏北小延安”的形成(四)

■ 鲁加专

7月,淮属中心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汉章前往苏皖区党委汇报淮属地区急需领导干部的情况,经金明和李浩然研究决定,调铜山县委书记万众一到淮属地区协助张芳九、戴曦和高兴泰等人的党建工作,并组建中共苏皖第三地委(简称“三地委”,1939年5月,邳州、睢宁、铜山等区域成立第一地委;9月东海、灌云、沭阳、宿迁等区域成立第二地委;1940年10月盐城、阜宁、淮安、涟东区域成立第四地委),万众一任书记(1940年5月之后由杨纯兼任),张芳九任副书记,李风任组织部长,戴曦、高兴泰任地委委员。同时,中共淮属中心县委被撤销。随后,迅速建立了涟水、淮阴、淮安、泗阳、盐城、阜宁六个县的党组织。同时,开办苏北抗战公学、随营干校,大力培养抗日干部。

1939年夏末,第一期抗战公学在杨口苗荡小学举办。刚上五六天课,就遭到驻在杨口镇上的汤沟反动地主汤三猴的包围而解散。于是,本地抗日积极分子王雨洛和闻金门便带领党组织转移到具有安全堡垒作用的涟水抗日中心区——成集镇朱南荡。

从此,中共苏皖第三地委领导机关便常驻在朱南荡,全力以赴地发动地方民众和各方组织,投身抗战。

他们在成集街姜庄小学继续举办抗战公学,培养革命人才。教员除了闻金门、王雨洛,还有夏如爱、姜龙楼。学员有50多人,来自涟西、涟东、淮阴、沭阳等地。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延安传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持久战》《游击战争》等对抗战极具战略指导作用的先进文件。

1939年10月,学员结业,被分配到部队或地方工作。中共苏皖第三地委又决定开办党训班,培训基层支部书记。在组织部长李风的安排下,学员培训结束后被分配到淮海、盐阜各县任县区负责人。

抗战公学和随营干校共培训党政骨干近200人,发展新党员100多人,大大促进了淮盐地区的建党、建军工作。

为迎接八路军主力东进,做好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准备工作,1940年5月,中共苏皖第三地委决定将涟西工委与涟东工委合并,成立涟水县委。涟水县委成立后,快速发展党员,建立基层组织。

1941年3月,为坚持苏北敌后抗战,华中局(原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将长江以北的江苏地区划分为盐阜、淮海、苏中3个战略区,各建立一个区党委。因此,撤销苏皖第四地委,成立盐阜区党委,刘彬任书记。5月又撤销苏皖区党委,成立淮海区党委和皖东北区党委(后改为淮北区党委)。淮海区党委统一领导运河以东、盐河以北和以西、陇海铁路以南地区党组织,金明任书记,李一氓任副书记,金明、李一氓、杨纯、张彦、张克辛、刘述周为委员。此时,根据形势需要,涟水以盐河为界分置两县,河西仍为涟水县,隶属淮海区,河东为涟东县,隶属盐阜区。

1942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苏北抗日根据地淮海、盐阜两块战略区合并为苏北战略区,成立苏北区党委,原淮海、盐阜两个区党委改称淮海、盐阜地委,归苏北区党委领导。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任苏北区党委书记,金明任副书记,黄克诚、金明、李一氓、向明为委员。

可见,在较短的时间内,党组织迅速地发展壮大了起来,这大大增强了当地革命人士的信心,凝聚了他们的力量,也让他们认清了革命道路的方向。

 

三、整编抗日武装

中共苏皖区党委和重建的淮海区党组织,一方面继续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宣传,扩大影响,培训骨干,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另一方面,加紧对民众抗日武装进行收编、整训和领导,组建新的抗日武装。

1939年5月上旬,淮阴、涟水两县的“抗日义勇队”在涟水二区成集镇的朱南荡会师,合并为“淮涟抗日义勇队”;下旬,“淮涟抗日义勇队”又与淮安县(今淮安区)的“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会合,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八团”(简称“八团”)。张芳九任党代表(7月下旬,张芳九在淮阴鱼沟遇害后,由万众一任政委),吴觉任团长,陈书同任副团长,夏如爱任参谋长,高兴泰任政治部主任,谢冰岩任秘书长,陈亚昌、林士钧任副官处长。“八团”最初下辖三个营,一营营长陈克天,教导员周文科;二营营长朱启勋,教导员朱洪滨;三营营长朱慕萍,教导员王国干。后来万众一任地委书记,建立四营,王道明任四营营长。领导机关和部队都驻成集朱南荡。

1939年12月,为了进一步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以适应敌后抗日游击斗争,中共苏皖第三地委决定,到盐河东,经万金培协商,将薛华甫、陈书同领导的涟水常备队独立中队(当时还属于国民党,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编为“九团”,将“八团”“九团”及潘景澜领导的“边区自卫队”,于涟水县大程集(现大东镇)东北后皇圩地区集中整训,合并成立“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梯队”,万众一任政委,吴觉任梯队长,薛华甫、陈书同任副梯队长。梯队下设两处(参谋处、副官处)一部(政治部),辖八、九两个团。八团团长由陈书同兼任,副团长陈克天,政治处主任王国干。八团下辖两个营,一营营长由陈克天兼任,教导员陈凤洲;二营营长朱启勋,教导员贾贯秀。九团团长由薛华甫兼任,副团长万金培,政治处主任周文科。九团下辖两个营,一营营长由万金培兼任,副营长胡启奎,教导员潘子明;二营营长朱慕萍,教导员朱洪滨。整个梯队有500多人。

1940年5月,“二地委”书记杨纯兼任“三地委”书记。10月,苏皖区党委决定撤销二、三地委,组建盐阜地委,杨纯为书记。杨纯提出保存力量,迎接主力。为迷惑敌人,坚持地方斗争,提议部队对外番号改为“淮河大队”,吴觉任大队长兼八团团长,薛华甫任副大队长兼九团团长,万众一任大队政委,林士钧任参谋长,高兴泰任政治部主任,阜宁的地方抗日武装改编为淮河大队第十团,汤如山任团长。从此“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梯队”即以“淮河大队”这个新名响彻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