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12月28日
辛亥革命烈士张大卓生平事略(七)
■ 刘奋武
谋炸蒋雁行
张大卓给顾祝同的留别诗中有“故人千里外,一别年余矣。江南江北路,村东村西友”的叙述,诗外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从“年余”可推知,上一次张大卓与顾祝同的分别当在1910年暑假前。顾祝同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呢?查阅顾祝同于1981年90岁时写的回忆录《墨三九十自述》,从中找到了答案。
民前四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顾祝同考入县清涟学堂,这是当时安东县唯一的高等小学堂,这一年,张大卓以“各科成绩均列优等”考入江北公学。两年后的民前二年(宣统二年,1910)正月,顾祝同同样因“各科成绩均列优等”,被清涟学堂保送南京,应考江苏陆军小学。清涟学堂堂长(校长)朱士翘(字云舫)亲自将该消息告知顾祝同。张大卓对顾祝同应考南京十分支持,两个少年都心存报国之志,有投身军旅献身革命的机会绝不能错过。至发榜时顾祝同被录取,一同应考的涟水考生张健落榜。四、五月间(农历三月),顾祝同去南京小营,入学江苏陆军小学。临行前,张大卓约了几个老乡和好友为顾祝同送行,一众少年,意气风发,水酒互敬,热血沸腾。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后,江苏陆军小学宣告解散,要求各学员回家待命。顾祝同为该校第五期学员,韩德勤为第四期学员,地缘关系,两人在苏北老乡中走得最近。由于交通不便、消息不灵,到了10月底两人才离开学校,乘火车到镇江,又从镇江走水路转往淮阴。当时蒋雁行的第十三混成协发生兵变,清江浦惨遭洗劫。顾祝同和韩德勤到淮阴后都回不了家,就住在了同学、家住清江浦的方鹏举家里。
顾祝同抽空前往江北公学打探张大卓的消息,江北公学在清江浦城内,此时学生都已放假回家,校舍空空荡荡,只有堂长(校长)朱伯符在留守。朱伯符是涟水人,为国民党重要人物、涟水人马树礼的岳父,他对学生尤其是涟水籍的学生的情况大致都了解,告诉顾,张大卓成绩优异,是难得的人才,毕业后在安东县署找个事情做做,这个学生向来不安分,闻说武昌事起,即刻纠合同学、同乡数人,离开涟水城去外地“做大事”去了。言语中似有惋惜之意。
张大卓和顾祝同都没有料到的是,几天后,两人便在清江浦意外重逢……顾祝同在回忆录中说:“恰遇同乡张大卓、徐再虞,他们因为同乡臧在新受镇江都督林述庆之命,任北伐军先遣支队司令,率同学干部多人,由镇江前往淮安。”
清江浦兵变发生在1911年11月6日(农历辛亥年九月十六),之前三四个月时间里,张大卓往返于涟水和镇江之间,和臧在新、韩恢、徐再虞等人研究成立北伐军先遣队等事宜。这一年的暑假本来是他和顾祝同约定在老家相聚的,因“君未能早来”,便去了镇江,“予又因事去”说的正是这个事。这其中张大卓经历了什么?目前没有直接资料可供参考,但这段经历一定是精彩的。
张大卓、臧在新、徐再虞等人这时在淮安成立了北伐军先遣支队司令部,顾祝同、韩德勤、方鹏举等人“同往相助”。蒋雁行原为江北都督,所拥有的第十三混成协,其兵力约两个团步兵及其他辎重、工兵等特种部队,实力相当雄厚。张大卓奉令与其他革命同志韩恢等人负责策动北洋官兵。未久,张大卓、顾祝同执行了新的计划,核心内容是“谋炸蒋雁行”。韩恢被任命为炸弹队队长,领导队员若干。说是炸弹队,其实炸弹还是有限的,有人想出“妙计”,以白毛巾包洋铁罐伪装成炸弹,看上去白花花的一片。蒋雁行又得到侦探来的情报,哪里知道其中的虚实,慌忙逃逸。蒋部官兵,因此大多被反正过来。此役张大卓功不可没。
张大卓出生于贫苦家庭,从小智力过人,学业优异,有坚定的革命理想,24岁即为国捐躯。他的青春是短暂的,然而,他的精神又是不死的。贾伯谊在张大卓牺牲后,仍然坚持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与书简等友人秘密联系,以共结“诗社”作唱和为掩护,准备进行武装斗争。因之前的几次斗争很大程度上缺少斗争的武器——炸弹,贾伯谊决心亲手研制炸弹以备用,在1915年8月8日自制炸弹时,不幸被炸牺牲。臧在新亦于1916年3月就义于南京雨花台。其时,陈海南也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关入阜宁监狱中,他委托同乡嵇翥青前往上海霞飞路宝康里51号臧在新追悼会现场,对其凭吊。嵇翥青代陈海南撰一副挽联:
一死本无妨,对将死未死国民,黄土应添豪士泪;
余生今已矣,度有生无生岁月,夕阳都是故人魂。
张大卓、贾伯谊、臧在新、秦印西……一个个英烈为革命、为理想、为中华民族有一个欣欣向荣的未来,先后离我们而去,他们是苏北大地上一个个不朽的丰碑。这副换联,又何尝不是送给以张大卓为代表的英烈们的一首赞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