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08月31日
中国姓名学初探
姓名的演变 (下)
■ 徐春亚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变化,是起名艺术变化的客观基础。唐宋明清的起名,与前期历朝历代相比,出现了三个特色。
一是复名(二字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唐宋时期复名的约占总人名的一半左右,到了明清时期提高到60%~70%。唐朝23帝(包括武则天),取复名者仅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基2人。宋朝18帝,也只有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2人。明朝17帝,除成祖朱棣外,自太祖朱元璋至思宗朱由检完全复名。清朝12帝,无一单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复名化,无疑对整个社会人名的复名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是起名时崇尚美辞与“引典”齐贤。唐武则天以后,科举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文人学士纷纷趋鹜科场,文、德、儒、雅、元、士等字成为一般文人雅士起名的常用字。五代时期起名最常见之字是“彦”字。“彦”是古代有才德之人的美称,“美士曰彦”。有学者统计,唐末宰相徐彦若以下的大小官员,名字中用“彦”字的有15人;梁代以“彦”字命名的有19人;唐晋官员以“彦”字命名的有28人;晋汉之间以“彦”字命名的朝廷官员有26人;汉周之间朝廷官员中以“彦”字命名的有12人。民间以“彦”字命名的就更多了。唐以后还出现了引用典故诗文的起名方法,这类人名显得高雅深隽。如唐代茶圣陆羽,字鸿渐,取自《周易》的“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北宋词人周邦彦之名,取自《诗经》的“彼其之子,邦之彦兮”。这类名字,不胜枚举。崇尚先贤,希望先贤再世,起名有意与先贤相连、比附,也是唐宋以后起名的一个特点,如“睎颜”“望回”(仰慕颜回之意),“次韩”“齐愈”(仰慕韩愈)等,不一而足。
三是按族谱字辈起名。北宋以后,出现了续修家谱之风,明清尤甚。自欧阳修之《欧阳氏谱图》和苏洵之《苏氏谱图》问世之后,从官府到民间,修谱之风盛行,按族谱起名,成为命名惯例。一个字代表一个辈分,一代用一字,秩序井然,世次整肃,不得越制。选定数十字,排成行辈。选用字大都文、武、富、贵、昭、德、庆、祥之类的吉字,排成四字句或五字句。按字辈谱命名还传进了皇宫,清王朝自康熙起,已按字辈命名。为了防止满人汉化,规定满人可用汉名,但不得用汉姓,名字只准两字。起名大多选用安、福、全、保、裕、禄、常、荣等吉字。
清王朝后期以降,封建社会的铁门被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以后,西方文化传到中国,与此同时,各种思潮都纷纷传入中国,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赫胥黎的《天演论》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了时髦的话题,这些新思想也反映在命名上,天泽、竞生、天雄、竞存等名字先后出现。人们倾向于不把姓名作为血缘关系的显现,而把姓名当作一种纯粹的符号,随意改名、改姓、随母姓,甚至还出现不要姓的现象。一些作家干脆以笔名作为本名使用,如鲁迅、曹禺、巴金等名盛行于世,而他们的本名则往往不为世人所知。这段时期,受到外国影响,一方面,人们仰慕西洋的繁荣和发达,在人名中也有所反映,出现了乔治、约瑟、彼得、大卫、玛丽等名字;另一方面,鉴于清王朝和北洋政府的腐朽,有志之士在取名时往往会寄寓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意愿,如取名太炎、炎午、汉民、在任、振华、崇科等,无不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反映。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变化和政治运动不断,人名的用字也不免要体现时代特色了。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人们过上了和平民主安定的生活,爱国、建国、爱党、建华、和平、民主等字眼成了人们起名的优先用字。到了抗美援朝时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人们挂在嘴上的话题,援朝、强盛、庆和等喜悦、吉祥、自信的文字被普遍列为取名用字。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百废待兴,集中精力大搞建设,农村开展互助合作,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于是建设、建国、互助、合作、致富、振华等等字眼又常被人们取入名中。到了“大跃进”及三年困难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飞快,跃进、跃华、超英、超美、胜天、卫星等人物用名不断呈现;另一方面,面对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带来的极大困难,全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进行生产自救,自力、更生、抗洪、图强等名字就大量出现了。60年代中期有两件大事,一是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二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雷、爱锋、志农、爱农、务农之类的名字就一下涌现出来。“文革”时期,反对帝修反、批判封资修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起名改名常用文革、卫东、卫彪、卫青、立新、爱武等字。改革开放初期10年,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西方文化思潮再次涌进,人的名字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倩、媛、蕾、燕、红、振华、安娜、丽莎等名字五彩纷呈。
进入当代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生活富裕、欲望增强、文化层次提升,人们在起名时比较讲究艺术化、寓意化,注重唯美脱俗。有些家庭,为不让孩子输在名字上,不惜花大价钱求人取名。因此,原本是看相算命之人,无起名资质者,也纷纷挂出起名馆招牌,开业揽钱。这阶段,人们的取名出现了用单字、叠字、冷僻字的现象;有的用拼凑的字起名,读起来拗口,其义难解;有的崇洋媚外,起洋名,或身兼二名,出国用洋名,回国用汉名;有的突破按族谱辈分起名习俗,随意起名,辈分混乱;还有标新立异的起名法,用父姓加三字,或用父母两姓加二字。还有个现象,就是取名过于张扬、直白,望子成龙溢于“名”表,冠球、昊(天上的太阳)、天宇、宇飞等字眼成了一部分人为儿孙起名的首选,这和古人“男不用天,女不用仙”的命名原则是很不相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