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10月30日
文明新风入街巷 古城处处皆风景
■ 融媒体记者 李淑玲
漫步在涟水的大街小巷,一条条整洁的城市街道,一处处美丽的绿地公园,一座座和谐的居民小区,一幕幕缤纷的生活场景,正是安东古城的文明剪影,文明创建热潮此起彼伏,市民素质逐渐提升,文明城市的优美旋律响彻涟水大地。
城南菜场:营造文明城市“新亮点” “饭碗虽小,却盛着民意;菜篮虽小,却连着民心”。菜市场环境好不好、菜品安全与否,直接关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个直观窗口。
来到我县城南菜场疏导点,记者看到,这里车辆停放整齐,一切井然有序。走进市场内部,清爽整洁的购物环境令人眼前一亮。地面打扫的一尘不染,各摊位上货物摆放整齐有序,并且明码标价。前来购物的顾客都感到十分满意。据城南菜场临时疏导点总经理汤至亮介绍,城南菜场疏导点总面积12800平方米,共有100余间门面房,300多个摊位,可满足20000人的“菜篮子”需求。为力争打造成为百姓满意的样板菜场,让城南菜场成为文明城市的亮丽窗口,菜场门外设有专门停车位、标准化公厕并有专人负责。在熟食区,菜场在原有柜台基础上升级改造成熟食房,防尘防蝇防蚊,经营者佩戴食品专用服装、口罩才可销售。在鲜鱼宰杀销售区,所有摊位全部使用玻璃隔断,防止腥水外溅。还专门设置了检测室,门前配有校秤处,室内检测设备齐全,每天按时检测,及时发布菜场内各类食品及蔬菜的检测结果。“以前都跑去超市,不经常来,现在来得多,蔬菜肉品都蛮新鲜的,卫生环境又好,关键价格经济实惠”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
中山路社区:文明的牌匾挂到群众心坎儿里。深秋时节,涟城街道中山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里传来带有地域特色的淮海琴书,便民服务中心排满了长长的队伍来办理业务,健身中心里运动健身的群众比比皆是……满目充溢的除了社区优美干净的生活环境,还有文明之风、和谐之美。
“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省级妇女儿童之家”“省级健康社区”“淮安市文化活动中心”,这一块块金字招牌的背后凝结的是中山路社区文明创建所结下的累累硕果。今年以来,中山路社区始终坚持创建过程靠群众参与,创建实效请群众检验,创建成果由群众共享的文明创建理念,让文明之光照耀每个角落,居住在中山路社区的市民总能和正能量的宣传不期而遇。社区党总支紧紧围绕社区服务,着力建设社区文化,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社区组织功能完善,服务贴近民心。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健身中心等服务设施齐全,实现为居民零距离服务。组织防震减灾知识宣讲、演习活动,成立社区诗社,完成作品100余件,组织展览10余次,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居民文明健康生活水平。帮扶帮困也是中山路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工作者定期到老人们家中慰问,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县交警大队:创文明城“交警”争当排头兵。眼睛瞪起来、脑子动起来、步子迈出来、哨子吹起来,一年365天的坚持,每一个路口的坚守,换来我县交通的井然有序、换来行人“不好意思”闯红灯、电动车骑行者自觉戴头盔、换来私家车“不好意思”乱停车……
早上八点半,车水马龙的县城区安东路上一片繁忙。而就在众多骑行大军中,几个没有戴头盔的电动车骑行者引起了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交警的注意,工作人员迅速上前进行拦截。“同志您好,现您已违反《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驾乘人员未按照规定佩戴安全头盔,依据第四十一条处罚条例,决定对您罚款20元。”交警告诉记者,每天他们都在辖区道路采取定点执勤与巡逻查纠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当执法的“天网”显现出威慑力,就能有效倒逼违法行为改变。一场剑指路面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行动正在我县全面展开。交通文明,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为维护良好交通秩序,县交警大队迈开了优化交通组织、完善交通设施的大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管控措施,越来越多的“毛细血管”被疏通。今年以来,县交警大队针对影响县城区交通文明突出问题认真调研剖析全县交通现状,以整治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及交通乱象为重点,紧盯重点车辆、重点违法、重点驾驶人、重点道路,持续开展城区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交通安全等专项宣传教育活动蔚然成风。今年以来,县交警大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41场次,受教育人员6.3万人次。本着“科学择地、应划尽划”的原则,合理设置车辆停放泊位,有效缓解县城区停车难题。
据我县交警部门统计,自5月份以来,已增设停车泊位746处,“随手拍”违章举报270余条次,发布各类曝光23期。县交警大队还会同县公安局安东铁骑队,不间断地深入县城区主干道沿线集中整治三(四)轮电动车违规营运、闯禁区等违法行为。组织精干警力重拳整治夜间、凌晨时段重型货车闯禁区、超高超载等诸多交通违法行为,共查处各类违法行为35244起、非现场处罚103989起,教育群众达十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