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10月20日
千锤百炼艺术路
——小记一级美术师王树文
■ 杨海燕
王树文,出生于涟水成集,一级美术师,现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清江浦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淮安市美术理论家研究会理事、淮阴书画院副院长、淮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获得中国首届书画“金鼎杯”铜奖(三等奖),入选全国医药卫生系统文学艺术“中生杯”,2011年第四届全国公安艺术大赛特别奖,首届中国淮医文化节美术类一等奖,书法三等奖。
因为父亲毛笔字写得很漂亮,每到春节,都要为人家写春联,幼时的王树文心中埋下了书法的种子。王树文的外祖父是离休老干部,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善于绘画、书法,会拉二胡、三弦,会吹笛子。母亲从事小学教育30多年,善于剪纸,会画线描花卉。王树文的父母十分注重家庭学习氛围的熏陶。放假期间,父亲会拿出祖父留下来的线装版《东周列国志》或者《三国演义》读给全家人听,让王树文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看连环画时,他对书中的人物及笔触线条念念不忘,经常拿着透明纸对着书临描。没有老师指导,可笔下的画却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也许是天赋使然,王树文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6年参加高考,王树文被镇江一所高校录取,学校组织课余国画、书法培训班,王树文报名参加。授课老师是镇江市国画院副院长耿一林,耿老师作画格调清新,追求淡雅闲逸的境界,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耿老师的书画意境在王树文书画作品中多有反映。从正草隶篆到梅兰竹菊,在淡墨、浓墨之间渲染着一种文人的情趣;在曙红、钛白、花青、三绿、藤黄之中演绎着“香远益清”的意境。王树文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书画成为他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师法造化同时,王树文遍览百家,寻觅国画艺术精粹,在多位书画名家的指导下,王树文在国画书法艺术上大有精进。1999年至2001年间,他在苏州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期间,课余陶醉于苏州的艺术文化中,吸取艺术营养。他学习古人,却不迷信古人。他师法大师,更师法自然。他画龙虾,就在家里的鱼缸里养龙虾,把龙虾做成标本。他画牡丹,就去牡丹园拍牡丹、画牡丹,去洛阳看牡丹。王树文热爱自然,善于摄影、长于文字、中意书画,这四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他认为书画功夫如古人所言“功夫在诗外”,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有字之书须得读破万卷书,经年累月读书求索,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所有艺术植根的大地厚土。无字之书,是师法造化、走进自然,不断实践、感悟。王树文习书画,下的是笨功夫、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所谓“取法臻乎上,驰毫雅且新”,正是千锤百炼而来。
“形似不如神似。”王树文书画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用心、用思想书写,在于对传统与自我的超越,并不执着于某一书画家的形似,不拘泥于承袭某一书画流派,而是集百家之长,自成一格,颇有点像霍元甲自创的“迷踪拳”。他偏爱行草和小写意作品,笔力刚劲挺拔,结构绰约多姿,意境高深莫测,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寻求飞翔的力量。
好的书画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还富有思想性。王树文每幅作品都道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作品的字形结体和构图布局如一只飞翔的仙鹤,潇洒、自如,气韵生动、变幻多样、线条流畅,也如将军“拔剑起舞”,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字里行间,让人看到指挥家的智慧与气度,看到王树文灵魂世界的辽阔。其磊落慷慨的人格魅力,赋予其书画别样灵魂。
几十年的艺术熏陶,让王树文的心灵变得博大,他的书画作品是心灵的窗口和观照,连绵不断的线条就是他心灵的轨迹。
“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艺术世界亦是如此。不必追求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只要能够在文化的沉浸中涵养胸中浩然之气,在去伪存真、抱朴守拙中坚守艺术阵地,在仰望崇高、拒绝媚俗中坚守精神高地,就是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真谛了。”王树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