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08月26日
大闸蟹成了富民的“金饽饽”
——高沟镇朱后圩村产业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纪略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通讯员 成 伟
立秋过后的高沟镇朱后圩村碧绿水面、如镜池塘边,笑声阵阵。
看着塘子里张牙舞爪的大闸蟹,李从信满心欢喜地说:“今年2月,我们共投放了30多万只蟹苗。我们养殖的红膏大闸蟹个头大、肉质肥美,订单络绎不绝,每斤价格比别的大闸蟹高6~8元。”
李从信是朱后圩村稻蟹养殖基地负责人,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大闸蟹养殖8个月后可出塘,按照60%的存活率,每斤出塘价按最低标准60元计算,每亩效益超3万元。
近年来,高沟镇朱后圩村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围绕“蟹”字做文章,加大螃蟹产业扶持力度,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红膏大闸蟹如今不但叫得响、卖得远,还成为当地的一大产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成为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张“王牌”。
朱后圩村曾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为了改变一麦一稻的传统农村经济模式,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2018年,该村通过土地整理、整村推进的方式,流转土地近4000亩,引进了浅水藕套养小龙虾、稻蟹共生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依托六塘河水面这一生态“宝地”,朱后圩村逐渐发展成为苏北规模较大的商品蟹生产基地,年产大闸蟹80万斤。
如今,红膏大闸蟹已成为开启朱后圩村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大门的“金钥匙”。基地采取“一户一技能”及“公司+基地+低收入农户”的合作模式,农户除了以土地入股基地,还可以到基地务工。低收入农户季祥松将家里1.5亩田入股到基地,空闲时还到基地打工。“一年的酬劳加上土地分红最少能领到3万元,比种田强多了。”季祥松说。
“基地在用工方面优先聘用贫困户,目的就是想通过大闸蟹的养殖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基地带动当地240人就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120万元。”李从信说,乡亲们在基地干一天活就有一天的报酬,每人每月收入都超过3000元。
“蟹将”带来的美好“钱景”,让朱后圩村成功摘掉了省定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实现了产业遍地开花,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产业项目,一幢幢整齐小楼,一张张幸福笑脸,正是对乡村振兴战略最生动的诠释。“下一步,我们将整合资源,成立劳务输出合作社,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同时在沟河路旁栽植金杨柳,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朱后圩村党总支书记金仁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