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06月19日

吴亚松:涟水籍艾滋病防治专家

■ 融媒体记者 朱惠莉

 

吴亚松,47岁,涟水岔庙镇人。1996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进入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担任主治医师。2002年考入首都医科大学攻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2009年7月获医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9月进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研究艾滋病、肝炎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效果以及感染预防等。现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主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疗效和耐药研究,药物线粒体毒性、艾滋病合并感染及机会性感染等研究。

用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人可以把握机遇,用知识武装自己,这样,人的命运才是光彩的、幸福的,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吴亚松高中就读于高沟南校,作为高沟中学考上大学的学子,他用足够的努力完成了少年时代的学医梦想。怀着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愿望,吴亚松选择了医科大学,自此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苦的学医之路。

1996年,吴亚松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200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内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开始从事艾滋病防治研究,2006年继续攻读博士。吴亚松读研读博期间的学习要求更是非常严格,整个研究团队内洋溢着浓厚的学习、研究风气。在这里吴亚松认识了许多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他们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吴亚松树立了榜样。从此吴亚松更加努力,像个陀螺一样不停转地学习各种传染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这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使他终身受益。

身份的转变也开启了他的“新世界”。2009年,吴亚松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后,认识了很多制定战略、高屋建瓴、脚踏实地、深入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科学家,他们的职业操守及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深深震撼着吴亚松的心灵,使他献身传染病事业的信念得到了又一次升华。吴亚松积极深入基层调研,开展各种基础和应用性研究,掌握了很多第一手资料。

性病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疫情复杂,对于研究性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控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虽然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挫折,但吴亚松还是选择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这项工作,从没有因为失败和困难动摇过。他说:“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但是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实现目标。”也就是这样坚定的信念,让传染性疾病的病毒在他面前止步不前,难以蔓延。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2013年吴亚松赴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USCDC)学习艾滋病病毒耐药检测技术和数据分析,并于2014年至2015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学习艾滋病研究中流行病学方法。在美期间,吴亚松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心思都用在了读书学习和课题研究上。理论学习之外,吴亚松还到当地医疗机构参观访问,了解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艾滋病的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同时他积极参与国际研讨交流,宣传中国艾滋病防治经验。

近年来,吴亚松参加或主持多项科研项目(课题),参加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对儿童艾滋病治疗策略、艾滋病耐药、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等病毒型肝炎防治进行研究,并于2016年因《基于分子流行病学的艾滋病靶向预防研究》荣获“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创新型科技进展奖”。

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个既充满艰难险阻,又孕育着无穷喜悦的过程,既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也要做出应有的牺牲。提起科研工作经历,吴亚松虽然轻轻几语带过,但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长期以来,为了攻克一道道科研难关,吴亚松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常常是白天进行实验研究,晚上挑灯夜战,整理科研论文,他除了外出参加学术活动,基本上都待在实验室里。每当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所里研讨课题时,为了争取更多时间进行学术交流,面包、盒饭、速食面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吴亚松在自己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确实像诗人笔下吟咏的这棵青松那样,经历了许多磨炼和考验。但他愈挫愈勇,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并将继续扎扎实实地行走在疾病防控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