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06月15日

远去的麦收记忆

■ 刘忠成

 

阵阵夏风吹拂着乡间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缕缕麦香沁人心脾,眼前的景象不禁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芒种一到,“黄金铺地,老少弯腰”,繁忙的夏收开始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涟水的乡下多数靠人工收割麦子。每到这个时候,农村的学校会放两星期“忙假”,让学生们参加劳动。

麦收季节最怕“烂麦场”,所以大家都充分利用晴天抢收,一般凌晨3到4点就匆匆赶到麦田割麦子。伴随着一声声“咔嚓”“咔嚓”响,大家手起刀落,留下了一地的麦茬子。快到八点钟光景,大家停下手中的活计,各人从带来的水瓶里倒上半碗开水,拌和拌和带来的炒面,一顿早饭就这么简单地解决了。

此时,毒辣辣的太阳出现在头顶,汗水从人们的额头、脸颊、手臂不断地往下滴,很快,湿漉漉的衬衫就裹贴在身上,难受极了。

我们一群小学生在队干部的安排下挨块田拾麦穗,虽然拾到的数量不多,但在那讲究节俭的年代,我们一再被嘱咐要做到颗粒归仓,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浪费。

收割捡拾完毕,男劳力们把捆起来的麦子运到场上,队里的牛把式们就让牛拉着石磙子一圈圈地转悠,直至把一粒一粒的麦子碾压出来,然后借风扬场,除去麦粒里的杂质。待到麦粒晒干进仓,一年中的麦收季节就算过去了。

以前麦收要忙半个月左右,现在农民使用联合收割机只要花半天时间,再也不用那样辛苦了。离开家乡徐集三十多年,我的心底依然对当年的麦收情景记忆犹新,老辈人不辞劳苦的精神使我永难忘怀,如今的青少年对那个年代农村人的艰苦与不易恐怕是很难体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