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04月01日

治理佃湖荡

■ 陈 裕

地处涟水县东北的佃湖荡地区约100平方公里,范围主要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唐集、南禄公社,而佃湖(今石湖)当时仅有果园及两个大队。这里有一个地方叫丁塘沟,有一首民谣流传很广:丁塘沟,十年九不收,大雨遍地水,三天两日地白头;丁塘沟,十年九不收,如能收一年,挂起犁耙吃三年。干饭锅巴当枕头,小麦卷子塞阴沟。

民谣描述了过去这里土质肥美,因水患多致使百姓贫困不堪。这里地势低洼,形似锅底,上百年来,每到雨涝之际,一片泽园,庄稼颗粒无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个地方的水利治理,先后开挖了唐豫河、一帆河、佃四河、西官河等,总计土方近2000万方,人力财力的投入占全县境内水利设施总投入的70%。然而效果不大,开挖河的当年(1950年)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来滨海、黄圩以北河水倒灌,积水面积超过15万亩,有的地方水深1米以上,时间长达三四个月,形成一场空前的灾难。

佃湖荡问题引起水利部领导和专家的重视,明确表示要不遗余力地支持老区农业建设。县水利人员在深入基层调查中,群众中流传的一句话“要想扒河起作用,必须锅底砸大洞”引起他们的深思,但早些时候,水利部门并不理解,只是集中精力对一帆河裁弯取直,拓宽疏浚,对排涝有所见效,但远没有达到根本治理的目的。直到1963年才悟出:高水要高排,让开一帆河给高地排水,利用唐豫河一段沿最低地形为佃湖荡另辟排水新水道,直通响水,利用潮汐,排入灌河。水利部门在多个调研方案的基础上,将规划设计方案向县委汇报,经反复斟酌,上报地委,于1965年通过,按“三河三闸”的方案施工,新开了唐响河、佃响河、疏浚了一帆河,在三河尾闾各建挡潮闸,实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排控挡降相结合的方法,打开了佃湖荡治理的新局面,从根本上解决了盐河以东的排涝问题,让几百年形成的积水洼地变成稳产高产的米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