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11月19日

闲谈清涟书院(上)

■ 刘奋武

安东清涟书院相传兴建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现在有明确记载的最早时间为乾隆十四年(1749年),距今至少260多年。“清涟”是“涟水”的代称,北宋诗人郭祥正《泛涟水》有“涟漪二十里,清淡得我性。微风不复摇,天水相与净”之句,同时代的书画大家米芾知涟水军时曾自称为“清涟老令”,他在词作《蝶恋花》中称赞涟水为“千古涟漪清绝地……水浸碧天天似水”。书院起“清涟”名号的,不独涟水一家,几乎同一时期,山西五寨县也创办了清涟书院,这个书院只存在40多年时间,之后,世上就没有第二家“清涟书院”了。

清涟书院在县衙东,规模应该比官办的学宫还大,从书院和学宫的开销对比上可以管窥。据志书载,涟水学宫规模宏整,基地甚阔。据光绪本《安东县志》载,学宫名下有两处学田,一处在花园庄,2198亩,岁租为134千440,外加经费两千,岁租和经费存典生息,作为学校的支出;而清涟书院的田产有七处(一处在柴市庄,计田500亩,岁租100千,一处在浅庄,计田500亩,岁租100千,一处在十里松,计田18亩有余,岁租3千630,一处在十里井,计田400亩,岁租80千,一处在徐家洪,计田500亩,岁租100千,一处在红沙滩,邑人程姚氏捐置,计田428亩,岁租100千,一在卢家荡,计田100亩,岁租20千),总计2446亩有余,岁租503千630,存典生息后700,用来支付生童应课膏火、山长束修、监院薪水等,年终由书院的董事一次性发放。通过以上对比可知,清涟书院的年支出是学宫5倍还多,可想而知其规模起码不在学宫之下。

清代名士鲁一同《安东清涟书院记》开篇语即为“清涟书院所从来久远,后少弛。”意思是说此书院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后来才逐渐颓败。文中透露的景象,读者应不难领悟,想来书院兴办初期,长长的影壁是挡不住琅琅书声的,在当时,涟水的读书人大多“抱残皓首而不厌”。关于清涟书院,文字记载很少,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当时应该是有文字记载的,只不过因为时代久远,没有保存下来而已。雍正六年(1728年)重修《安东县志》刊行,这时清涟书院还没有兴建,140多年以后的光绪元年(1875)才纂修下一次《安东县志》,这中间发生了许多变故,饥荒、旱涝、地震、瘟疫、黄河决口、海水暴涨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再加上长期的匪患和兵事,使得大量资料无法保存,特别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夏,黄河北岸汤工决口,县城西门倒塌,河水冲毁了县后街,所存卷牍随之漂散(光绪本《安东县志》序言)。因此,清涟书院“所载从略”。

《安东清涟书院记》这篇文章并不长,只有230来字,却明白无误地透露了清涟书院由盛而衰的历史。清涟书院规模宏大、生源充足,除了学田收入外,每年还有不菲的学费收入,因此就有人打起了书院的主意。很长一段时间里,清涟书院被官府挤占,诸生竟无处就学、栖息,于是就有人写文状告到淮安府,要求返还侵占的土地,杜绝过多的进献,禁止不亲自到任的挂职,消除繁杂的费用。为防止再度发生此类问题,书院又要求官府将这些都写入政令。这些政令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直到几十年以后,才又一次发生了“侵占书院”的情况。

光绪十四年(1888年),无锡人唐锡晋以恩贡授安东县教谕。按理,教谕主县教事,是八品学官,应该住在学宫中的明伦堂内,但清末的时候,学宫内的明伦堂已改作它用,教谕也就没有专门的衙署可住,仅靠上方拨款,听其租借民房。之前,安东教事由本县士绅朱伯符和朱少堂负责。朱伯符是岁贡生,候选训导,县儒学学董。朱少堂是清廪贡生,以办学和剿匪方面有建树,人称“大爹爹”“二知县”。二朱是同宗兄弟,在地方上颇有权势。唐锡晋来涟后,和二朱逐渐产生矛盾,后来唐家搬进了清涟书院,使得唐和二朱之间的矛盾升级。唐占用清涟书院的事自然遭到了二朱的反对,两人联合起来逼其让出清涟书院,但并未奏效,不得已,朱伯符将书院一分为二,半属书院,半为唐寓。事情并未因此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