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5月23日
猜一猜 课堂更精彩!
□ 王 勇
20世纪七十年代末,著名作家徐迟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亿万中国人为之魂牵梦绕,豪情满怀。这篇“猜想”让陈景润名满天下,家喻户晓, 不知激励了多少人立志从事数学研究乃至科学研究。而这一切,仅仅缘于一个猜想,缘于人们孜孜不倦地对猜想的研究和验证。由此可见,猜想的力量真不小啊!
作为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求知欲非常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猜谜。不管是传统谜语,还是另类谜语,乃至歇后语,他们都猜在其中,乐在其中。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形式。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科学发现的先导,也是实现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里多次出现“猜测”“猜想”“估计”、“想象”等与“猜”有关的词条。我们何不融猜想于教学之中,让学生猜出兴趣,猜出知识,猜出智慧呢?
这是一节新授课“9的认识”: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9的认识,大家想一想,猜一猜,会学习9的什么知识呢?
学生1:9的组成。
学生2:9的写法。
学生3:跟9有关的大小比较。
学生4:9的加减法。
……
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猜想要学的内容,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能力,知识迁移类推能力。学习当中,他们发现自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内容是自己猜出来的,老师在按照自己的猜想教学。学起来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这是一节与应用题有关的练习课:
教师:老师手里有一些粉笔,谁猜一猜有多少枝?
学生1:8枝。
学生2:10枝。
……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一共13枝,大家都没有猜到,下面我们再来猜(教师左手拿4枝,右手拿5枝)。
学生1:9枝。
学生2:9枝。
……
教师:两次都是猜粉笔枝数,为什么第一次很难猜,第二次大家很容易就猜到了呢?
……
这节课安排了两次猜想,一次很难猜,另一次却很容易就猜到了,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了学生的思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引出解答应用题时已知条件的重要性,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起应用题的数学模型,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节与乘法口诀有关的复习课: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张卡片(出示卡片:四六二十四)。你能猜一猜老师出示这张卡片的目的吗?
学生1:让我们写两道乘法算式。
学生2:让我们写两道除法算式
学生3:让我们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学生4:让我们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学生5:我跟他们猜得不一样。我想是让我们编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应用题。
学生6:我可以想到这样一个画面: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在20到30之间,每排人数比排数多2。每排有几人?有几排?一共有多少人?
……
短短五个字、看似枯燥的一句乘法口诀,学生却能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之大胆地猜想,合理的想象,说出一个又一个设想。而教师则在一旁不住的板书大家的猜想,让学生不住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猜想,真是举一而反三。学生在“猜想”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训练了思维。
“猜想”在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比如教学“质量单位”时可以充分让学生先猜一猜一些身边常见物品的轻重,再称一称进行验证;教学“角”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角的形状,从而让角的数学模型更深地留在学生的头脑中;在教学“梯形面积”时让学生先猜一猜梯形面积会和什么图形有关,加深对梯形面积的认识;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让学生猜一猜0.3和0.30是否相等,直接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呈现出来,让后面的教学水到渠成……猜想可以引导学生存疑、质疑乃至解疑。运用猜想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思维,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师生平等、思维活跃、既紧张又活泼的崭新课堂。
“猜想”可以极大地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在“猜想”的紧张气氛下,在“猜想”的快乐气氛中,知识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师生合作愉快。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把握猜想的“度”,要精心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的、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内容。
猜一猜,方便又实在;猜一猜,课堂更精彩!
(作者系涟水名师,现任教于涟水县朱码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