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4月15日
他想为家乡留下记忆
□ 杨海林
偶然听说陈裕出了一本诗文集,打电话祝贺,陈裕淡淡一笑:“请朋友校对时,人家婉转地说书出得有点早,这可能是指我的文笔有待提高,我犹豫再三,后来还是决定将出版程序进行下去——我的文章多数写的是东胡集那片热土,我想通过我的书让更多的人留下关于家乡的记忆。”
我在涟水日报社主要编辑“夕阳红”专版,陈裕是热心的作者之一,我对他的创作情况比较了解:“文章好坏暂且不论,你写作的这个初衷就很了不起!”
此后不久,我就收到陈裕递来的诗文集,在《跋》中,陈裕说自己退休后有了较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拿起了曾经搁置的笔撰诗作文。
陈裕出生于东胡集镇,任过江苏东湖酒厂副厂长、东胡集镇企管站站长等职。生于斯长于斯,东胡集的一草一木都让他倍感亲切,在“乡土”这一部分里,《打花生》《挖黑土》《晒盐卤》《采青》《拾草》是他在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生活,虽然辛酸,但是他不想让这段记忆湮没。纸质稿写好后,陈裕请自己的大儿子陈大为帮忙打字,陈大为很不以为然:“这些都是些陈年旧事,谁会感兴趣呀?”
可是当他读了七八篇后渐渐上了瘾,问陈裕还有没有这类作品。
“我记录童年和青年时期在东胡集的生活并不是在展示苦难,我是想告诉大家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谈起那些作品,陈裕颇为感慨。
为了写这本书,陈裕退休后也一直关注着东胡集,后来,他发现东胡集有很多民间故事因没有人整理而濒临失传。他根据以前的记忆整理出《白果树传说》《耍星村传说》《皮匠庄》《小埝村春秋》等文稿,朋友看后都觉得不错。
作品受欢迎给了陈裕很大的信心,同时他也感到有责任把流传于东胡集的民间文化挖掘出来,于是,他经常一个人去实地采风,写出了《章化寺》《长生罐》等十多篇作品。
2015年,陈裕根据有关资料提供的线索,开始寻访东胡集烈士们的后人,为烈士们写传,因为当时书稿还没有全部告竣,他便把小传改写成“爸爸故事”投给《淮海晚报》,很受报社编辑朱云毕的青睐。
“作为东胡集人,我为这些烈士而骄傲,所以我在采访他们的后人时力争问细问实,尽量把他们知道的都记录下来,写稿件的时候我再结合其他材料核实。这本书中收有一篇《抗战洒热血 忠魂昭日月》,写的是神枪手冯汝南,我采访到的是冯汝南的儿子冯其名,但是冯其名不知道父亲的具体生日,在我的再三追问下,他想起邱岭村的河心小岛有他父亲的墓,于是我赤着脚来到岛上,跪下身仔细地辨别墓碑上的文字,终于准确地弄清了烈士的具体生日——我做这些也许有的人不理解,认为没必要那么辛苦,但我不那么认为,我写东胡集的历史,就要对她负责——编这本书时,我怕自己写的史料不准确,我特意请了《安东文化研究》主编王双华同志予以核实。”谈起为这本书付出的辛苦,陈裕觉得挺值,不管怎么说,他想做的事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