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1月08日
寻宗越千年(二)
□ 王双华
第二天上午,陪同王位坚前往县城北六十里外的蔡口村,寻找王氏族人的家谱。
王位坚来涟,缘于淮阴区的王守林老师。王守林热心地方家谱的收集和研究,他从网络上阅知海南有王义方后裔,通过沟通,自此海南王氏才与大陆祖宗地有了初步联系,得知涟水王义方族裔的存在。王守林接到王位坚来涟寻宗的电话,因他正援疆支教,便一边通过周士昌老先生通知我,一边委托本家的青年人王家林前来陪同。
王家林今年36岁,原灰墩乡人,成人后到市区谋职,他通过家谱寻找家族和亲情认识了王守林。王家林听说有海南来寻宗的本家,非常热心,一清早就从市区赶过来。我们驱车奔驰在收获的田野上,秋高气爽,遍地金黄,高大的收割机正长袖善舞,在田地里突突地收割。走出城市,扑进广袤的原野,不由地拉近了我们与祖先的距离,因为这是一片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古老而丰腴的大地。
从灰墩的涟新一级公路下来,临路而居的就是王庄。我们在一家新建的别致而宽敞的农家院前停下,王家林上前呼唤,出来的女主人面对陌生的客人有点茫然,当听说是来寻看家谱的,回答说经过几次搬家,家谱不知丢到哪里了。大约她不熟悉我们,不敢贸然说有,她又怕慢怠来客,立即打电话给老头子。一会儿,在地里劳作的丈夫回来了,王家林按王氏辈分称呼他二爹,说上半年从大爹处借阅过家谱,现在有海南族人来,想看看家谱。他听说后立即带我们到大爹家。路上,他说自家里的族谱可能锁在保险箱里了。从他的话里听出,他们对家谱的珍惜。
车子开到一个铺满稻谷的小院前停下,踩着厚实的稻谷,走进院里,喊了几声,无人应。不一会,从院前的稻谷地里走来一个背着蛇皮口袋的七十岁左右的健妇。二爹介绍了我们一行,她从远处看到家院前有这么多人,正感到蹊跷,听说是海南来访的宗族,她顿感不可思议,当听说我们想看家谱,她有点左右为难,王家林看出她的踌躇,说,我今年春天借了大爹家的家谱,我夏天才还给你家。今天是海南过来的本家想看一下,我们也不拿走。大奶听后有点歉意,她告诉王家林,老头子索要家谱,是在县中学的孙女要的,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个说法让大家不知所以,中学作业还要从家谱里找答案?我想起来了,这是县里开展学家规家训的一个活动。没想到家谱在现在社会也派上用场。在得到不拿走的承诺,本家大奶热情地将我们让进她的住处——东厢房。
面南的堂屋高楼则是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儿媳住的,偌大的院子楼房都是空的,只有到了春节,子女们从城里回来团聚,才会热闹起来。东厢房是老公俩吃住的地方,老头子因病住医院了。她在家看院子打理农活。大奶健步到门后,从贴墙的橱柜里掏出一本古色古香的族谱,我先粗看以为是收藏的古谱,打开细看,这是一本1995年续编、印刷的王氏家谱,其印刷和版式设计模仿古代线装本竖排的式样,仿古得真不错。
家谱的扉页印有民国25年(1936)修谱时绘制的王义方线描绣像和对联。与一般王氏族谱以三槐堂等为堂号不同,因王义方自唐以后,历代皆将他评为地方乡贤,故为官方所定,名乡贤堂。唐宋时王义方氏族就修有家谱,朝代递更,兵燹几经,沧桑几变,王氏犹得全宗保族,安土无恙,可惜,家谱于明嘉靖年间失于家乱。从谱序中得知,居于县城的王应鹤是族牒保存者,辞世时,儿子王应豸尚髫年,其舅觊觎其家产,除房产外,其资产悉移至其宅,家丁也乘乱窃去家谱,以为主人珍藏必为奇书,在市面上出售,被邑内另一王姓人购去。此人为取悦县令,冒充王义方后人,献给县令——四川人马朝锡以阅,马县令发现谱中有明初族人王景云与神仙张三丰唱和诗章,有张三丰信札。马县令羡慕仙人墨迹,顿生私心,收藏不还,卸任后挟之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