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10月25日

难忘涟中那一年

张学平

在我的履历表里有这一行:1979年9月至1980年7月在涟水中学读书。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的收获很大。涟中的一年影响了我的一生。

1979年8月的一天,我顶着烈日在田间锄草。我的家地处废黄河边的费窑村,这里是全县最偏远的村庄,土地贫瘠,易旱易涝,乡亲们生活困苦。刚刚经历了7月份的高考失利,我的情绪十分低落。作为十七岁的懵懂少年,我还不懂得思考前途和未来。但是,对知识的渴求和读书的向往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也是能改变我命运的唯一出路。

“学平,你的信!”田头小路上的一声呼喊打破了沉静。我很惊讶,谁会给我写信?接过一看,落款是涟水中学。我疑惑着拆开信:高考复习班9月开学,你被录取在高二(8)班。这封信犹如夏日的甘霖直沁心田,我抑制不住喜悦,立刻放下锄头飞奔回家,和父亲、哥嫂分享这突然到来的好消息。

9月,复习班开学。这是涟中第一次在全县范围录取往届生,旨在弥补乡镇中学学科不全师资薄弱的不足,让更多优秀的农村学子跨进大学校门。班上大多数同学都和我一样,来自农村,出自寒门。开学初,老校长孙以淮先生给我们作了动员报告,让同学们以崭新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有任何负担。学校深知来自农村同学的家庭困难,除每月伙食费外,学杂费全免。孙校长的一番话让我和同学们如释重负。为了我来县里读书,家中东拼西凑,仅能拿出的几块钱都塞入了我口袋中。

涟中的课堂让我耳目一新,许多内容都是第一次接触,同学们学习起来如饥似渴,你追我赶,学习时间更是夜以继日。很快,部分同学脱颖而出,进步明显。反观自身,成绩徘徊不前,情绪有些急躁。班主任熊玉清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单独找我谈心,鼓励我找准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熊老师专门召开班会,稳定军心,鼓舞士气。这位文革前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在求学道路上的点点滴滴,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我最爱上数学课,朱崇华老师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课堂上他常常笑声朗朗,对待学生更是和蔼可亲。在他的指导下,我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快,考试成绩常名列前茅。化学老师史克,为人严肃,教学严谨,刚听他的课,我们总是似懂非懂,不甚明白,史老师一遍讲完再讲一遍,特别耐心,非到多数人听懂才讲下一章。物理老师是陈东森,他仪表整洁,气度不凡,我们一直心存敬畏。陈老师上课有一绝,不带课本,随手一写就是一黑板的定义和公式。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冬天。那时候冬天真冷,校园后湖结着厚厚的冰,食堂门口长长的水龙头上挂满了冰凌。我御寒的衣裳只有一件带补丁的旧棉袄,脚上是涟水人特有的木屐子。寒冽的清晨,用冷水擦把脸直奔教室,木屐子踏在高低不平的冻土上让我直踉跄。清苦的生活条件并不影响我们的心情,在教室里冷得坐不住的时候,我们几个男生便走到门口,蹦一蹦,挤一挤,身上暖和了再乐呵呵地回教室。在涟中的一年时间,除了每月回家一趟取伙食费外,从未上过街,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教室里了。

1980年7月来到了。我和同学们一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紧张,兴奋,害怕……孙校长作战前动员,几十年后依然忘不了的是这几句话:同学们,就看你们的啦!这几天我们做好后勤工作,早上鸡蛋油条,中午红烧肉,晚上肉包子!大家全都笑了。

高考前一天,父亲托进城的熟人给我送来5毛钱,嘱咐我在考试的几天买点好吃的。这5毛钱不知是父亲什么时候攒下的,在他的身上一定揣了很久。我热泪盈眶,带着炽热的父爱、带着老师们的殷切希望、带着少年时朴素的理想,踏进考场。

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天,我一口气骑行了几十公里赶到涟中。成绩和预期相同。熊老师拿着同学们的成绩登记表,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这一年,他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家长,辅导我们学习,管理我们生活,每位学生都牵动着他的心。大学通知书纷纷到来,井洪林和胡士云携手进入北大,侯健等同学换上戎装跨进军校大门。我被南京农学院录取。至此,我离开家乡,奔向前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经过党组织的多年培养,我从单纯的跳农门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党员干部。工作中,我常常回望来时的路,牢记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牢记家乡的父老乡亲,牢记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勤奋,诚信,自律!牢记党旗下的誓言,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涟中的一年,我受益终身。一年的文化补习,使我顺利通过高考,完成本科、研究生学业,为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涟中勤奋、朴素、向上的学风不知不觉地成了我为人处事的风格;朱崇华、史克等涟中名师淡泊名利、坚守讲台、无私奉献的高尚人品更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今年是母校涟水中学建校90周年,90年风雨兼程,奋发图强,桃李满天下!今天,衷心祝愿母校永远年轻,再铸辉煌,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