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10月09日
笔耕墨耘五十载 潜心育人三千徒
□ 缪 明 周建国
林少泉先生1937年10月生于天津的一个劳工家庭,少年时举家随父迁往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南京,有幸拜我国著名水粉画家恽宗嬴为启蒙老师,从此迷上书画艺术。
成年后,已在南大工作两年的林先生,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来到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成为一名没有名分的“选调生”。
当年的南师美术系,无论是西学的浸润,还是国学的传承,皆受徐悲鸿、傅抱石等老一辈艺术大师的影响。林先生有幸成为国画大师傅抱石、工笔花鸟画大师陈之佛、油画大师吕斯百等人的学生,聆听黄显之、秦宜夫、杨健候、宋征殷等美术界扛鼎人物授课或当面指导,系统地接受中西方两个方面艺术训练,为他的艺术之路打下坚实基础。1961年南师毕业,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他来到当时极为贫瘠的涟水。涟水虽为读书之乡,但美术(图画)课在当时却是个可有可无的学科,林先生屈居乡村小学,成为学校老师中多余之人。乡村条件艰苦,但自然风光旖旎,胸有抱负的林先生没有为身处逆境而气馁,反而更加奋发进取。他爱书画艺术。泥泞的乡间小道、袅袅炊烟的茅草屋、苍翠欲滴的青纱帐、蜿蜒曲折的小河,在林先生的画笔下,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没有画布宣纸,就在废旧纸张上创作,然后贴满办公室和宿舍的墙壁,直到有一天,其画作被视察的领导发现,将他调到县城向阳小学任教。
改革开放后,为解决涟水美术老师短缺,林先生担纲县教师进修学校美术班专业课程,同时兼任二中财会班的美术老师,为涟水培养一大批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林先生在涟水五十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于教坛。在乡村教书时,为了培养孩子们书画爱好和观察能力,他带着乡村“野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指导他们观察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夜色,手把手教他们写生,使这群本来对美术一窍不通的孩子渐渐迷上了绘画。林先生堪称涟水书画界伯乐,只要发现有书画专长的,都会主动精心培养,跟他学画的除了学生、老师,还有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甚至还有商人。金绍华、孙珺、张琪林、刘士超、李国安、陆世钧、陈翔鸽、栾剑等在书画领域有所建树的书画家皆出其门下。
林先生虚怀若谷,笔耕不止,早在学生时代就已崭露头角,油画继承欧洲现实主义传统,并受印象派影响,代表作《夏日》1959年入选江苏省第一届油画展,《建设者中的防腐车间》1960年入选江苏第二届美术博览会,《拾山芋》《雪中送炭》1963年入选江苏省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其水彩画善于表现光影变化,十分注重融入写意国画的用笔作用,代表作《林中之路》《停泊》《风景》分别入选江苏省第二、三、四届水彩画展,得到同行的广泛赞誉。水彩画《肖像》《山涧》分别入选1996、1997江苏水彩画年展;《红房顶》《河上风光》《初雪》等入选国家水彩画展,并多次选为参加国际交流。他的山水画色墨并用,注重“破笔散锋”的“抱石皴”法与西画块面用笔等技法的结合渲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清新简约、自然流畅、墨色分明的独特绘画风格,充分体现出中国山水画水墨淋漓的气韵和富有精神内涵的意境追求。代表作品《黄山归来》1995年获首届“书圣杯”国际书画大奖赛铜奖;《黄山》1997年入选全国书画邀请赛大奖。林先生热爱涟水,绝大部分画作均植根于涟水,反映涟水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其《黄河故道的新桥》《繁忙的码头》《村头》等数篇作品发表在国家和省级书画艺术的核心期刊上。
安贫乐道,甘于寂寞和清苦,身居陋室却对书画艺术矢志不移,每日绘画不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家三口住在一个不足五十平方的屋子里,板床既是他休息的地方,又是他的画案。他沉浸在绘画世界里,描绘出一幅幅朴实、沉寂、含蓄的画作。林先生又是一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计名利。他的同学如今有不少成为当今画坛泰斗级的人物,他也有许多机会离开涟水。成都美院等许多名校慕名前来邀请他、给出丰厚条件聘请他去任教,都被他婉言谢绝。
林先生2014年8月仙逝。他的艺术造诣备受同行赞誉;画作被许多名家、书画收藏家作为精品收藏,或被院校、艺术机构、博物馆作为艺术精品陈列。林先生宅心仁厚,对索画者有求必应,尽量满足,有艺术价值的画作散落民间数千幅之多,却没有结集成册。好在近来涟水县人民政府出资收集其作品结集出版,这也许是对林少泉先生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