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09月08日

坚守教育理想 建设高品质高中

——江苏省涟水中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纪实

本报通讯员 水玉军 张 震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涟水中学全体教职员工弘扬“奉献·进取”涟中精神,落实“实干成就梦想”工作作风,坚持“精心育人、精致教学、精细管理”的“三精”教育总方针,教育生态不断优化、教学成绩大幅提升,2016年高考取得突破性佳绩,2017年高考再创辉煌:马可凡同学以399分总成绩摘得全市县区状元,文化本科达线1066人,本科达线率80.09%,学校获得“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校园”、“涟水名校”等荣誉,在2016~2017学年度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荣获“淮安市教育教学质量特等奖”。未来涟水中学将继续走好以提高质量、彰显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之路,坚守教育理想,追寻理想教育,努力建设高水平高品质高中。

一、柔性文化引领学校品质:践行“上善若水、柔性载物”的管理思想,培植学校品质文化。

学校文化是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与学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凝聚着师生共同的梦想愿景,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能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培植高品质文化是建设高品质学校的前提和根基。

涟水中学将始终秉承“上善若水”的文化理念,践行“柔性载物”的管理思想,将“柔性文化”融入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建设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长的生态环境,以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引领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具体包括:一是以目标愿景为追求,构建“人文·规范”的制度文化。以科学完善的管理条例为基础,形成依靠成员自觉遵守,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培植高品质的制度文化。二是以培养提升为手段,创造“奉献·进取”的教师文化。加强师德建设、搭建发展平台、构建高效课堂、宣传优师名师。激发教师主动发展的进取意识和主动追求的创优动力,使一线教师焕发出持久的教育激情和生命活力,培植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三是以成长发展为目标,创建“励学·担当”的学生文化。挖掘“柔性”文化特质在“培养人”过程中的育人优势,组建富有特色的主题社团、开展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发展核心素养,培植高品质的教学文化。四是以团结拼搏为导向,打造“和谐·共进”的团队文化。把“柔性”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放在教职工管理的首位,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感,培植高品质的管理文化。

二、精心教育造就精英人才:立足“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育人观,提升学生生活品质。

所谓学生生活品质,指的是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品质以及学生对这一教育服务的主观感受。是一个集环境、文化、精神、心理于一身的综合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因此,高品质高中应当努力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它们在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同时,要能够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涟水中学立足“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育人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精品”意识,在坚守与创新中形成了“精心育人、精致教学、精细管理”的“三精”教育特色,努力为学生创造高品质生活。

实施以终身发展为目标的“精心育人”工程,不断优化成才环境。努力把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到极致。坚持“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的理念,在落实常规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以“终身发展”为目标追求,着力加强理想、信念、爱心和毅力教育,形成了包括学科德育、人生指导、德育实践、课程基地四大德育工程。如在学科德育方面,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设道德讲堂,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在人生指导方面,邀请省市道德模范、专家学者等,为学生作主旨演讲和规划指导,在德育实践方面,组织包含读书节、戏剧节、科技节在内的多类实践活动,充分挖掘每一次活动的育人功能,追求“终身受益”的教育长效。学生社团多次在市县科技、文化、艺术类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实现为升学服务与为终身发展服务相统一。

实施以高效课堂为核心的“精致教学”工程,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常规教学效果提升到极致。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在执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设了国学、科普、演讲等课程,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推出高质量教学案和导学单;本着“彰显师生生命活力”的核心理念,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落实“交流、合作、展示”的“三环”教学模式,达到“手动、心动、神动”的“3D”课堂效果,让课堂“游弋着快乐之鱼、荡漾着智慧之波、涌动着创新之泉”,“把每个40分钟都上成优质课、精品课”,实现课堂效果最大化;坚持以“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为原则,培养尖子生、提升中等生、激发潜力生;坚持以理论研究为支撑,组织教师完成针对学科重难点和学生有效学习两方面的课题研究,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效率。

实施以导学励学为重点的“精细管理”工程,着力提升培养成效。努力把学生非智力因素发挥到极致。精心布局自然景点和文化景观,打造特色一流的省级国学课程基地,建设中华文化展馆和国学教育长廊,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挥课程基地的育人功能,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有机融合的“精品校园”作为高品质物质文化的典范。校园内刻有校训的圆石、印有儒道名言的文化墙,教室有励志的格言警句和学生的目标愿景,使每一个场所都能育人,每一处建筑都有故事,每一个布局无不渗透着教育者的思想和关爱。精细落实导师跟踪,每一位老师从学业指导、状态激励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给予学生有效指导。营造竞学氛围,落实课前预热三分钟和每日反思十分钟。开展励学活动,宣传表彰先进班集体和优秀学生。每年有近百名学生在省市数学、物理、化学和作文竞赛中获一二等奖。“三精”特色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高中生,深受知名高校的青睐,得到社会百姓的称赞。

三、优良氛围成就优秀教师:坚持“成就每一位教师”的教师发展观,提升教师队伍品质。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品质学校应当拥有高品质队伍,需要建设一支教风好、业务精、作风强、乐奉献的教师团队。涟水中学大力营造教师优良成长氛围,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教育、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奉献进取的高品质教师队伍。

坚持反思性提升策略,培养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实施基于反思的教师提升策略,组织教师对每一堂课、每一份教学案、每一次考试等各个环节,进行事后的反思,不错过任何一个影响教学管理的过错和问题,不忽略任何一个作业练习中的错误题型,尽一切可能不让同样的差错再次发生,在总结中提升,在反思中进步,整理编印了《‘高效课堂’百师谈》、《优秀教学反思集》等校本教材。

建立课题性引领策略,激励科学严谨的钻研精神。学校申请省级前瞻性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教师教学风格研究》和市级教改实验项目《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研究》,搭建全校老师参与的教学研究平台,发挥课题研究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一大批教师的理论研究与专业发展。推广“一师一课题”的微课题研究,见微知著,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内容和突出问题,不断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形成更多教学改革新成果。近几年,有近百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专业论文,数十位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研究,教研成果丰硕。

丰富发展性培养策略,搭建快速成长的优质平台。外联省内名校结对共建,加强对外交流和专业培训;组建“核心备课组”和“名师工作室”,推出高质量的教学案和导学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实施“薪火相传”工程,跟踪考评、动态管理,落实“老宝马”带出“小奔驰”的“传帮带”策略;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和“优课评比”,在竞争和交流中促进专业提升;开设“名师沙龙”和“名师讲坛”,传播名师思想,培养名师骨干,为一线教师创设交流互动园地。实现“人人有戏唱,人人唱好戏”,积极促进教师快速成长。近几年,多位教师获得省市“优秀教师”和“涟水名师”表彰,多位中青年教师在省市优课比赛和基本功竞赛中获一、二等奖,优良的发展环境和丰富的培养方式,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得到发展。

四、团队精神保障品质管理:营造“精诚团结、和谐共进”的发展环境,提升团队管理品质。

一所高品质的学校离不开既科学又艺术的高品质管理,高品质管理要具备制度化、民主化、人性化的基础要素,应该是文化治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这样的管理要求管理者:

具备发现美好的眼睛。经常不断地发现教师和学生之美。校长室对教职工的感人事迹和优异表现予以表彰和宣传,举办年度“最美教师”、“巾帼教师”评选表彰;开设“师德大讲坛”,宣传为学校争得荣誉和作出贡献的教职工,激发教师创优积极性;举办“美德少年”、“优秀学生”橱窗展,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具备踏足一线的腿脚。经常不断地走进办公室和教室。校领导同教师谈心情、聊发展、促和谐,每位校长牵头负责高三学科组和班级工作,主持学科教研活动、优生培训会和考试分析会等;常态化落实预约听课和推门听课,校长每周至少到高三听课3节,中层干部每周至少到高三推门听课一节;每年跟踪培养2位一线青年教师,做好“勤勉务实·奉献进取”的榜样。

具备感知冷暖的心灵。经常不断地走近教职工。做好“暖心工程”,在教师生日送上短信祝福,在办公室配备微波炉;做好“关爱工程”,关爱困难职工家庭、关心青年教师和外地教师、慰问重大疾病教师;做好“健康工程”,改善教工就餐环境、提高饭菜质量,配备健身室和活动室。做好“快乐工程”。定期举办体育比赛、趣味运动会和元旦晚会等文娱活动。着力营造“精诚团结、和谐共进”的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团队管理品质。

新的改革发展时期,涟水中学将始终坚守教育理想,追寻理想教育,走好内涵发展之路,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社会担当的优秀高中生,进而达到学校自身的完善,努力建设高水平高品质高中。

 

县领导莅临指导

 

南京大学优质生源基地签约暨授牌仪式

 

校园戏剧节

 

校园艺术节

 

本版摄影 纪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