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08月25日

加入农业物联网 开创养殖新天地

本报记者 张玄宗

 

县城区上海路锦绣前城北大门附近的“野竹源生态养殖”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内,贺小飞刚送了一批农产品到店里,这个店里销售的产品大多来自他承包的农场里面种植和养殖的农副产品。十年前,贺小飞承包了红窑镇黄戈正村235省道西边80几亩农田,经他改造成一个42亩左右的大鱼塘和一个10亩左右的小鱼塘,在土地上还建设一个蔬菜大棚和两排猪舍,还种了很多果树,成立了野竹源农场。为了扩大销售,去年他在县城开起了一家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将自己农场里生产的绿色食品提供给全县人民。

在配送中心,贺小飞刚把农产品搬到店里,他的手机上出现了报警提示——20公里外的农场里,大鱼塘氧气不够,需要增氧。贺小飞告诉记者:“如果不及时增氧,里面养的鱼就会出现缺氧而导致死亡。”记者问:“需要赶回农场吗?”贺小飞笑着说不用,他不慌不忙地点了手机上的设置——增氧,几分钟后,提示鱼塘内的氧气指数在慢慢上升。他又打开了手机里监控设置给记者看,整个农场尽收眼底:猪舍里面,工人在给猪添加水,因为天气热,每个猪舍里又添了几个大风扇;蔬菜大棚里,有工人在采摘西红柿;小鱼塘岸边,还有三位游客在垂钓;院子里养的两条狗在撵小鸡玩……

贺小飞人在县城,却能监控20公里外的农场,这一切都是因为2016年,他被县科学技术局选中,加入了一项“苏北科技发展计划——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申请成立了“猪-沼-渔”循环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科学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贺小飞的生活,如果没有引入新科技,鱼塘增氧全靠经验,稍微有些疏忽,就会有很大损失。

2016年,贺小飞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将自己饲养的猪,全部换成黑猪。黑猪是淮安老品种,当地老百姓十分认可。他养的小猪都是从淮安新淮种猪场引进,他又将自己剩下十几亩备用土地全部种上猪草,一亩地产8000斤左右。另外,他的猪都是只吃玉米、豆饼、麸皮及猪草,生长期要一年左右。贺小飞说,他正在搞一个监视系统,自己每天如何喂猪等所有过程都可以被全程监控,如果客户不放心,可以调取任何一天的喂养记录来观看,保证自己养的猪没有添加各种饲料添加剂。而且他还要将养猪电子化,从小猪进场到出栏整个生长周期被全程记录,这样就保证了每头猪的质量。说到这个时候,贺小飞自己笑了起来:“其实,这些手段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他养的猪,只有吃的时候,就会知道品质的不同。”因为生长期长,用的饲料成本不同,他的猪肉要比市场贵一倍左右。贺小飞说他并不愁销售,好酒不怕巷子深,好东西总会有人喜欢。

因为加入了物联网,贺小飞雇用的工人少了几个人,而且效率提高很多。因为时时监控,意外情况很少出现,以前因缺氧导致的大面积鱼死亡情况基本没有,贺小飞也清闲了很多,没事的时候他喜欢看游客钓鱼,有时候游客钓不上来,就让他帮着钓。大鱼塘是养殖鱼,小鱼塘就是留着给顾客钓鱼,里面从来不喂饲料,只是偶尔放一些草,这些鱼全靠野外自然生存,钓起来有时候要费些力气,不过看着游客开心,贺小飞也觉得很开心。中午或晚上,游客会在农场吃饭,他所有的食材都从自己的农场里采摘,这些土生土长的饭菜吃起来特别的香,贺小飞喜欢这种生活。他说他的生意做大了,现在已经帮助周围几十户农户开展养殖业,随着事业的发展,他会带动越来越多的科学养殖,改变周边群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