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6年09月01日
从个体户到农场主的华丽变身
□ 姜志翔
王兆军、周文霞夫妇是义兴镇人,他们头脑灵活,也敢想敢干敢尝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农村很多普通农户都在想着如何种好自己家的一亩三分田时,王兆军夫妻俩却边种地边凑了一笔钱做起了粮食购销生意。一开始本小利微,夫妻二人为了能够省一点钱,都是骑着自行车去周边农户家里收购粮食。每到收购粮食的季节,他们忙得连吃口热饭都是奢求,“饿得不行,遇见什么饭都想吃,每天都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再做饭。”周文霞回忆说。后来慢慢攒下了一点钱,买了小货车,开车去收粮食,又逐步地置办起了运输机、铲车。凭借着一股拼劲,十几年来夫妻二人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他们在街上盖起了门面房,粮食收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他们除了做粮食购销外,又开始兼着做肥料生意。“购销粮食的生意有赚也有赔,效益好的时候,一季也能赚个十几二十万,如果遇到市场行情不稳的时候,风险也不小,比如有一年,由于大米的价格几天之间每斤陡降了近6角钱,这一季就赔了几万元钱。”王兆军说。
夫妻俩没有像一些挣了钱的人那样追求安逸和享受,而是在空闲时给自己“充电”。每天忙完了,他们就在家里一起看有关农业的频道,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经验。“多学习,才能知道怎么种出好庄稼。”周文霞说。除了农业技能等知识,深感自己底子薄的周文霞还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并且在2014年,自考了中专文凭。周文霞表示,不是图什么,就是为了提高自己。
2014年的秋天,他们参加了县农广校的技术推广培训班,在培训班上,他们学到了很多新的农业科技,了解到国家的一些惠农政策和最新的农业资讯,还和我县的许多种粮大户们一起相互交流。受益颇多的夫妻俩觉得,要利用农广校提供的技术和信息平台,在做粮食购销生意的同时,想办法拥有自己的粮食生产基地,自己种植优质高产粮食,形成产销一条龙,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将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强。夫妻俩回家一合计,一次性流转了706亩土地,建起了跃伦家庭农场。“前期平整土地就投入了20多万元,每年63万元的土地租金都是提前交,光这两项就投了近百万元,不仅用掉了我们近二十年的积蓄,外面还欠下了18万元的债务。”就在他们举步维艰之时,生活又和他俩开了一次残酷的玩笑,为了急着把债务还清,为了多挣点差价,他们相信了一家粮食加工厂高价收购粮食的宣传,结果家中收购的粮食被全部拉走后,30多万元的粮食款却迟迟没有打过来,最后证实是一场骗局,粮食加工厂的负责人也被抓了。面对前来讨债的人,王兆军、周文霞夫妻好话说尽,才得到人家宽限一段时间的谅解。此后,这706亩土地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他们夫妻俩整天都泡在地里。辛苦的劳作终于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当年的麦子一下子卖出了48万多元,品质优良的稻子也卖了98万多元。
“今年的麦子由于天气等原因,品质不是很高,无法卖出高价,只能当作饲料粮出售,但是种地靠的就是要稳得住,人生也是这样,对待任何事情都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要想着不赚钱了,就退了,国家不会亏待种地人,只要稻子还能卖出不低于1.4元每斤,小麦不低于1.1元每斤,像我们这样的机械化种植大户,还是可以做下去的。”王兆军夫妻满怀信心地说。今年他们家在传统稻麦轮作的基础上又从苏州引进芡实(俗称鸡头莲),种植了100多亩地,预计每亩能够有4、5千元的利润,今后他们还打算套养龙虾等,提高收益。
王兆军、周文霞夫妇种植的稻田已经被评为县优质稻米“苏秀867”示范田,目前正在申请市示范家庭农场。
王兆军、周文霞夫妇种植的大面积芡实。姜志翔 摄